
香港虛擬貨幣大洗牌:牌照戰火下,創業者為何轉戰南美?
虛擬資產市場狂飆背後的監管角力
「香港虛擬資產交易量創下歷來最大按年增長!」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葉志衡博士在2024年金融科技週的演講,揭示了這座國際金融中心的新戰場。然而,當官方高喊「健全監管框架」的同時,一群本地加密貨幣創業者卻選擇遠走他鄉——這背後,是一場關於合規成本與政策模糊的生存博弈。
牌照制度下的「生死時速」
目前香港僅有3家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平台,14家申請者仍在審批中,其中最受關注的是11家「被當作獲發牌」的過渡期業者。證監會一改過往紙本審查模式,轉向「風險導向的現場視察」,緊盯客戶資產保管、反洗錢(AML)程序等核心環節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新申請者的「三階段闖關」:
- 承諾改善監管機構提出的缺失
- 取得有限制牌照試營運
- 通過第三方審查後解除限制
這種「先上車後補票」的模式,看似為創新保留空間,卻讓中小型業者陷入兩難。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:「每次現場檢查都可能提出新的合規要求,整改成本動輒數百萬港元,這根本不是草根團隊玩得起的遊戲。」
找換店生態的冰火兩重天
當政策光環聚焦在交易平台時,另一個隱形戰場正在街頭巷尾上演。香港目前有超過1000家持MSO牌照的貨幣找換店,其中不少兼營加密貨幣兌換。但從業十年的0xpineapple直言:「香港OTC市場的本質,就是為內地資金提供『出海口』。」
這位曾協助多家機構申請金融牌照的創業者,去年毅然結束香港業務轉戰南美。他點出關鍵矛盾:
- 合規成本黑洞:申請SFC儲值支付工具牌照需耗時半年以上,「加密市場瞬息萬變,客戶不可能等你半年」
- 政策模糊紅線:MSO牌照雖允許法幣兌換,但涉及加密貨幣時「法規從未明確畫出安全區」
- 生存空間擠壓:持牌找換店月均營運成本逾50萬港元,卻要與「灰色地帶」業者競爭
「在香港,你可能今天合法經營,明天就被新規掃出局。」0xpineapple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。2024年施政報告雖提出發展數字證券市場,但對於最基礎的OTC監管仍缺乏細則。
南美VS香港的監管博弈學
當香港創業者在政策迷霧中掙扎時,0xpineapple的團隊已在巴西拿下首張Crypto ATM執照,並在菲律賓建立合規支付系統。他比較兩地監管差異:
市場 | 牌照審批時效 | KYC要求 | 稅務銜接 |
---|---|---|---|
香港 | 6個月以上 | 模糊地帶 | 未明確 |
菲律賓 | 30天內 | 強制身份+資金來源聲明 | 交易數據直連稅務系統 |
巴西 | 45天內 | 分級驗證制度 | 加密利得稅申報機制 |
「在馬尼拉,監管機構會手把手教你合規流程;但在香港,你永遠在猜政策底線。」這種確定性差異,讓南美市場的年輕人口紅利(巴西35歲以下人口佔比達54%)更具吸引力。
監管沙盒裡的未來方程式
香港並非毫無作為。金管局推出的「Ensemble項目」沙盒,正試驗代幣化資產的銀行間結算;針對法幣穩定幣的新監管框架也箭在弦上。葉志衡博士更預告將成立「持牌平台諮詢小組」,讓業界直接參與政策制定。
但這些頂層設計如何落地?關鍵在於解決三大矛盾:
- 創新速度 vs 審批流程:當DeFi協議每週迭代時,動輒數月的牌照審批是否適用?
- 國際標準 vs 本地特色:既要符合FATF反洗錢要求,又要保持對內地資金的特殊監管
- 機構賽道 vs 草根生態:如何避免市場被少數持牌巨頭壟斷?
某持牌交易所高管私下透露:「我們每年光合規支出就佔營收15%,這還不包括應對突擊檢查的隱形成本。」這種高門檻模式,正在重塑香港虛擬資產市場的權力結構。
生存還是毀滅?創業者的最後賭注
當被問及是否會重返香港市場時,0xpineapple給出務實答案:「等我在南美賺夠合規成本再說。」這番話折射出殘酷現實——香港虛擬資產市場的未來,可能不取決於頂層政策多完美,而在於能否為中小業者留出生存縫隙。
正如某位業界元老所言:「我們要的不是更多牌照,而是一張看得懂的賽道地圖。」這場監管與創新的拉鋸戰,才剛剛揭開序幕。
免責聲明: 本文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之用,如有不應被視為任何形式之推廣、投資建議或任何投資產品的邀約、招攬或推薦。
本文所載內容有轉載之成份,有冒犯或不妥之處,請及時聯繫我們,將立即下架刪除,謝謝。
讀者應自行評估並尋求專業意見。